面对家庭暴力怎么办,如何修复家暴后的心理创伤
原创

面对家庭暴力怎么办,如何修复家暴后的心理创伤

优质

不提倡出轨,但家暴是犯罪。

俩人各执一词,何以断案,唯有法院。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链接陌生人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确实有不少的求助者发声在网友的监督之下得到了公正的处理。

正是因为见识到了网络的巨大推动力,也真的有人别有用心地使用“小剧本”博取流量。

如果当大家习惯了闹剧之后,那么真正家暴受害者的声音只会被掩埋。

全国妇联于2020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殴打,2.7亿个家庭中,约30%的妇女遭受过家暴,每年有15.7万妇女自杀,其中60%妇女自杀是因为家庭暴力。

被家暴的女性群体数量庞大,这些女性大多数并没有网红博主那么大的影响力,个人力量薄弱,是最需要被关注的群体。

下面我们将从家暴的本质、它对家庭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家暴后的心理创伤来清晰地认识家暴和正确应对家暴。

家暴和暴力有何区别?

有种说法是,如果走在大街上,一个女性被一个陌生的男性殴打袭击了,会直接报警处理,但如果是妻子和丈夫起了争执,被打了,可能就变成了家事。

疯狂英语李阳的妻子就曾是家暴受害者,李阳曾对她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男人不可以打女人,但丈夫可以打妻子。”果然疯狂。

实际上,家暴的本质就是暴力,只是以爱之名被合理化。

家庭暴力并不仅仅是肢体暴力,精神上的控制也是其中一种。对方通过威胁、辱骂、诋毁、蔑视等言语行为对另一方造成心理、精神上的伤害,本质和身体上的伤害是一样的。

家暴者有哪些特征?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马丁·赫伯尔特所著的《防止家庭暴力》一书中,总结了家暴者的13条心理特征。

在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察觉,就能减少伤害发生的几率。

1 长期低自尊,感觉自己能力不足

2 有孤立感,缺乏社会支持

3 缺乏社交技巧和自我肯定

4 有精神病史

5 有酒精与药物滥用史

6 控制力薄弱,存在其他反社会行为

7 占有欲和嫉妒心很强,总是怀疑自己被遗弃

8 喜欢将错误归于外因而谴责他人

9 对另一半缺乏同理心,对配偶的痛苦不能理解甚至无视

10 将日常压力导致的愤怒转移

11 有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如失业或财务困难

12 儿童时期曾遭受暴力或目睹暴力

13 目前有使用暴力的情形、有威胁的行为或者武器的使用

家暴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提起家庭暴力,很多人都会想要丈夫、妻子,但是却忽略了婚姻中的孩子。家庭暴力并不一定只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暴力,也会辐射到孩子,他们的童年或许亲身经历过这种暴力,又或者见证过父亲殴打母亲,自己无能为力。

这对他们的性格会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1、暴力倾向,父母作为孩子最常接触的人,容易模仿父母,会把暴力当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称为第二代施暴者。

2、对婚姻产生错误认知,他们将父母不幸的婚姻当做参考,害怕婚姻中的冲突,进而不踏入婚姻。

3、自卑,因为他们长期处在暴力的环境下,忍受虐待,并且认为是自己的错,丧失对自己的信心。

4、缺乏安全感,长期的暴力让他们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担心随时爆发的冲突,内心极度恐慌。

家暴后为何不选择离开?

近年来在心理咨询中接到的被家暴者的求助,越来越多,但是很大部分,仍然还和施暴者住在一起。为什么家暴的受害者们不选择离开所在家庭?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暴者不是彻底的“混蛋”

我们要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家暴者的形象,大多是喝得醉醺醺,一言不合就打女人,言语也十分暴力,让人感觉“十恶不赦”。但是现实中,很多家暴者并非如此,他们可能70%是混蛋,但30%又扮演着好男人。

在暴力发生后,家暴者往往会显示出后悔,垂头顿足捶胸,迅速道歉示好,表示以后会好好珍惜,希望能得到原谅,甚至以死相要挟。他们还会回到那个理智温柔的“好男人”的样子,对伴侣很好,让伴侣以为有了改变的希望。但是没有多久,便又开始施暴。

于是 ,就会有施暴——道歉——施暴的固定循环。

而家暴中的受害者,也被困在了这种希望中。单是这30%的好,就让受害者忘记了自己70%的苦。

2、受害者受了心理操控

家暴者通常都会不断地贬损伴侣的价值,让他们感到自卑,进而控制他们,这就是所谓的“PUA”。

家暴者让受害者认为自己是引发暴力的根源:都怪你不好,我才控制不住打你的。

既然把原因归于自己,受害者就觉得自己应该对家暴负责,而不是对方应该为家暴负责。

3、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放弃的反应,是源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和行为。

无论是人或者动物,如果他们学到“不管怎么做都没用”,他们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比如说,一个小孩,如果小时候总是被父母责骂,无论他怎么做,父母都还是会骂他的话,那么他就习得了这种无助感。

受害者被家暴后,要是做了很多事,都仍然被家暴的话,就习得了这种无助感。于是“认命”,放弃。

如果无法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就无法从习得性无助中解脱出来。

4、受害者的羞耻心作崇

很多受害者认为,家暴是私事,家丑不可外扬,也认为家暴让自己羞耻,不想让别人知道。

这些受害者,可能外表独立、光鲜,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家庭“失败”的一面,所以不愿意逃出家庭,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伤痛。所以不愿意逃离家庭。

5、因为“爱”

当初因为“爱”在一起,甚至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执意地和“家暴者”结了婚。

她们认为爱比什么都重要,爱可以改造一个人,觉得施害者会改变。

有一些受害者,还有“全能自恋”的圣母心态,认为自己能改变眼前的施暴者,自己有责任让对方变好,即使牺牲自己也值得。

还有些受害者,觉得爱了那么多年,有了“沉没成本”,不甘心放弃,所以舍不得离开。

6、害怕被报复

很多家暴发生后,施暴人会进行生命威胁,甚至会付储行动。

因为担心被报复,受害者也不敢逃离家庭,甚至觉得自己逃不了。

7、现实因素

现实的需要,如果跑了,住哪里,身份证已经被家暴者扣了,能去哪里?

生了孩子的,怕离开后孩子被打。

离开了这个男人,没有经济支持……

总之一个字:怕。

种种现实因素,让受害者无法做出逃离的选择。

要摆脱“无处可去”的局面,还是需要去摆脱“心理”和“经济”上的依赖,让自己更有底气,更有勇气。

如何修复家暴后的心理创伤

1、远离施暴者

家暴往往只有0次和N次,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会造成严重的创伤,受害者需要尽量脱离施暴者的生活环境。

如果受到施暴者的威胁和纠缠,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对方靠近自己,实施侵害。

2、向外界寻求帮助

家暴往往发生在力量悬殊的双方,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受害者不要硬碰硬,及时向家人、朋友、居委会求助,也可以直接选择报警。

需要注意保留好关键的证据,比如受伤的照片,对话音频、视频等,以便日后提起诉讼,达成离婚、获得相应的赔偿。

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心理咨询

有些受害者在离开家暴的环境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沉浸在创伤中,无法开始正常的生活。经历创伤后,都需要经历一定的恢复期,这段时间如果有亲朋好友的支持会更容易走出来,乳沟创伤比较严重,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治疗方式疏导,走出阴影。

写在最后:

除了女性被家暴,男性被家暴的比例也在逐渐升高。

1.据英国反家暴组织ManKind Initiative的数据,从2014年到2015年,全英国有4%的男人遭受过家暴,是女性受害者数量的一半。当然,这个数量是有很大的水分的:女性受害者大部分尚且不会承认或者求助,男性受害者为了自己的面子,承认或者求助的比例更低。

2.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也曾经发布了一份报告,数据显示全国19.9%的男性都遭受过家庭暴力。

3.而据另一项数据统计,45%的男性都曾被妻子“家暴”过,多为精神控制和经济控制。

大家都爱看的心理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争渡心理咨询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