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恋母情结怎么开导(恋母情结是不是心理问题)
原创

孩子有恋母情结怎么开导(恋母情结是不是心理问题)

优质

前段时间,关于几件女生被侵害的事件接连被揭开真相。我们感受到了世界观和人生观被冲击,同时在这些阴暗不堪的社会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了解和深思的。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几个事件放在一起呢?鲍毓明养女的事件和北大女生包丽被男友控制的事件明显性质不同呀,一个是变态的“娈童”事件,一个是校园恋爱的悲剧。但是我想说的是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点,无论是鲍毓明,还是牟林翰,都一致表现出了恋母情结。

在南风窗的报道中提到:有时候鲍毓明会突然掀开李星星的衣服,扑到她怀中,说自己是宝宝,把李星星称为“妈妈”。而在包丽事件中,从聊天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牟林翰也称呼包丽为“妈妈”,在包丽自杀前的聊天记录显示,包丽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给你谢罪了!”咋一看是否会觉得这个称呼很奇怪对吧,鲍毓明和李星星不是养父女关系吗,就算是包丽和牟林翰是情侣,也应该是相互之间称呼宝贝、亲爱的、老公老婆等等,但是互相称呼为宝宝和妈妈,应该是极少见的了。

其实在心理学的领域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可以用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恋母情结”。恋父恋母情结在人类成长的过程当中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几乎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只是因为等级与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与在人生旅途中演绎的故事有所不同。

那我们接下来就来讲讲恋母情节。

就人类而言,每个人都是一个由父母各贡献一半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以2为底的指数,不断的分裂复制而成。从生理学的角度,每个人就是爸妈各一半的复制品,同时是一种在最底层最深处紧密结合的复制品。随着胎儿的出生,胎儿会抛出母体之外成为婴儿,并且需要母亲全然的照顾至少二到三年,否则无法生存。

婴儿发展,起初会用哭来引起母亲的注意,以得到解决生存上的需要,比如:肚子饿要喝牛奶以及排便要清理尿布等等的需要;同时也发展出微笑,来安慰与取悦自己的母亲。

婴儿的最初阶段,我们把它叫做赤子的阶段。他的人格与信念是还没有形成的,眼睛里透露出空无,是人类最纯然的本质。同时无限的脆弱、柔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防卫。

母亲在生下小孩的那个片刻,角色发生快速的转变,由一个怀孕的女人变成一个妈妈。

在中国传统社会,怀孕的女人可以得到较多的关注,嘘寒问暖、营养补品等等,几乎不曾停歇。然而生下小孩之后,包括父亲、祖父母等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小孩的身上。

而母亲的角色,则由被关注转变为需要投注最大的心力去保护养育刚出生的婴儿。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压力也在那个时候瞬间累积。

这段时间,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性关系,从怀孕之后因为身材的变形,身体不适或其他原因开始减少。可能的情况是,母亲的注意力在怀孕女生产后都是自己的小孩;而父亲的注意力可能是工作,或转移至其他人。甚至在这个阶段,由于性的无法满足,或是爱的连接不够,很多孩子的父亲在这个时候会有出轨行为,到此则演变成亲密关系的疏离。

母亲可能成为关注不够的那一方,甚至是可能被遗弃,被背叛的那一方。母亲比较少可以选择慰藉的是自己的小孩,于是母亲与胎儿成为命运共同体,同时在襁褓中的小孩跟母亲无限靠近,在意识上就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说法里面,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加上婴儿本身是可爱的,可以无限接纳的,这样母亲需要婴儿,婴儿需要母亲,随着婴儿成长则可能慢慢的发展成依恋关系,恋母情结。

母亲在喂食婴儿母乳的过程当中,婴儿的嘴唇会吸允母亲的乳头,有些母亲会因此带来快感,甚至会带来性高潮的感觉,婴儿具有母乳满足饥饿被缓解的满足感,母亲借由被吸允乳头,达到了平静,喜悦的感觉,由此会加重母亲与婴儿彼此的依附关系。有些母亲为了方便照顾小孩,开始跟丈夫分房睡,婴儿乃至成长为儿童的小孩则一直在母亲的旁边。慢慢的在母亲的心里,已经取代父亲的位置,形成进一步的依恋关系。

随着小孩慢慢的长大,母亲可能会有形无形的在自己的小孩面前诉说自己的不幸,失落与失望,对家族与父亲的不满,以强化自己在跟父亲相处的过程当中的受害者角色。并且寄希望于自己的小孩,激发小孩在未来照顾自己,拯救自己的情境。

发展到此时,小孩变成了父亲与母亲关系的第三者,通常儿子因为依恋母亲要拯救母亲,替母亲达成他所需要的愿望,不然会感觉某种愧疚与无价值,儿子也容易认为父亲是自己跟母亲关系的破坏者。此时,儿子跟父亲关系变得紧张,父亲想要管教小孩,对小孩有愤怒;儿子想要快速长大,保护母亲,永远的得到母亲,对父亲有很深的愤怒与暴力。

有些人坠入到类似故事情节会比较深,最深的是会幻想成母子乱伦,或者是儿子伤害父亲乃至杀死父亲,甚至有的人会把幻想付诸实现。

因社会道德舆论的谴责,强化小孩内心世界对罪恶感的认同,有些是法律的制裁造成的吓阻效应所产生的恐惧与焦虑,对当事人而言均叠加成非常深的精神压力,因此造成多方面的受苦。或是干脆将这部分情感转介至其他与母亲有相似特性的女性身上,从而得到自我相对的满足与快乐。

由于恋母情结牵涉到的主题很多,也很深,可以分几个部分去理解:

一,恋母情结几乎是人类的共性,不管自己恋母情结有多深,均很难借由自我批判与自我迫害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自我批判来自于对罪恶感的认同与对惩罚的恐惧,越多的自我批判只会强化相关内容的认同。跟过去真正的告别来自于接受,而不是来自于批判;如果批判,则会更执着于它。

二,在家庭中,拯救,受害与迫害,这几种角色轮番上演。需要认清楚,这几者角色的转换,以及父亲,母亲,自己在这几种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戏剧性底下,自己逃离的感觉是什么?

这些通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够认出来。但问题、受苦与煎熬,都是帮助自己认识感觉、认识生命故事很好的动力与机会,有些人一辈子陷入在这个故事当中无法自拔,有些人则把故事当做自我了解,自我成长的线索,当真正能觉察到这一切的底层运作方式与动力,离自由就不远了。

三,需要与粘连

因需要而结合在一起,是粘连在一起,没有自由,需要不是爱。

很多人也会把需要与爱混淆的概念带到亲密关系中。

个体的成熟,有的时候与分離的时间点重合或接近。

儿子能够从与母亲的需要与粘连中分离出来,则更有利于建构自己的亲密关系。

有些时候可能会有母亲不舍分离的情况,如果儿子进入婚姻中,当儿子不够有力量,就很容易引发婆媳关系。

四,“爱”这个元素。

爱是超脱这一切的力量,也是情绪成熟的表现。平常小我只需要重要性与归属感,而真爱是无条件的,真爱也连接着自己的本质。

爱超越性。性只是身体层面的,青春期的男性,受到荷尔蒙的影响可能满脑子都是性的,那是动物性的一部分。

并不是说性有任何错误,或者说乱伦有任何错误。而是说在没有跟家人或者伴侣有很深的本质相连的感觉时,关系的品质是不够的。有些人想要从性当中得到自我边界消失的感觉,因为自己不在本质中,这样的行为只会强化失落感,从而演变成性的上瘾症。

如果发展成为一段成熟的关系,则有机会在关系的双方,因为与本质的沟通而满足,可以慢慢的走向超越。

 

大家都爱看的心理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争渡心理咨询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